中草藥-燈心草
燈心草為較常用中藥,始載《開寶本草 》。
拼音:Dēnɡ Xīn Cǎo
別名:秧草、水燈心、野席草、龍須草、燈草、水蔥

采收和儲藏:全草:秋季采割,曬干;莖髓;秋季采割下莖稈,順莖劃開皮部,剝出髓心,捆把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多年生草本,高35~100厘米。根莖橫走,具多數(shù)須根。莖圓筒狀,直徑1~2毫米,外具明顯條紋,淡綠色。無莖生葉,基部具鞘狀葉,長者呈淡赤褐色,短者呈褐色或黑褐色,有光澤。復(fù)聚傘花序,假側(cè)生,由多數(shù)小花密聚成簇;花淡綠色,具短柄;花被6,2輪,裂片披針形,長2~2.5毫米,背面被柔毛,邊緣膜質(zhì),縱脈2條;雄蕊3,較花被短;子房3室,花柱不明顯,柱頭3枚。蒴果卵狀三棱形或橢圓形,長約2毫米,先端鈍,淡黃褐色。種子多數(shù),斜卵形。花期5~6月。果期7~8月。
性狀鑒別:莖髓呈細(xì)長圓柱形,似粉條。一般長約50~60厘米,亦可達(dá)一米余。直徑2~3毫米。表面白色或淡 黃白色,有細(xì)縱溝紋,體輕入水不沉,質(zhì)極輕軟,輕壓略有彈性。易折斷,斷后白色,無空隙,氣微,味淡。
以色白,條長,粗細(xì)均勻,有彈性者為佳。
主要成分:含阿拉伯聚糖和木聚糖。
功效與作用:清熱利濕,有利尿作用。
上一篇:認(rèn)識燈心草
下一篇:燈心草可清心降火